一、交流基于实践后自己对低结构材料投放、运用的心得。 ⒈基于前期自己实践后的交流与分享。 预设问题: ⑴用关键词描述自己对低结构材料投放和运用的新感悟。 教师分享与交流。 主持人:上次上交了低结构材料案例,现在一起来看一看,之前第一次研修讲了低结构材料的认识,对低结构材料也有阐述,基于这些经验,相信你们也有新的感悟,现在以一个关键词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王洁:自由 张新义:多元 冯燕:年龄特点 杜娇:灵活 杨艳春:规则 顾云菊:空间大、想象 凌泽音:可玩性高 徐鸿坤:便捷 潘芸:多变 屠越佳:多样 姚盈双:易收集 武彩霞:层次性 李玉婵:安全、环保
①对相对聚焦的关键词进行解读 ②对感兴趣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与解读 主持人:这些关键词可以分成三个块面,还是更多的以多元、多变、层次性、可玩性很高,有自由自主的空间,对它的认识相对聚焦。 二、基于具体案例的幼儿经验推进的有效性研讨 ⒈园部基于教师上交的低结构材料案例进行整体梳理与交流 主持人:我们上次进行了案例收集,案例重命名以后,每个班选取的材料括号里有说明,多数以纸杯为主,毛线、多米诺骨牌、夹子比较少,很多东西都是纸这一类,为什么会选这些材料,这些容易收集有大量的材料提供更大的游戏空间,我们来看看纸杯的案例,看看小班中班大班呈现的游戏材料情况,孩子的经验有没有推进?老师如何帮助案例推进?有没有什么问题,先来看看大班的。 ⒉以最多的纸杯典型案例为例进行具体分享。 大一班:通过这个游戏对于纸杯进行多领域的相关经验,通过纸杯获得关键经验,目标是创造性的垒高,探索纸杯的多样玩法,游戏纸杯叠叠高,纸杯开合跳,纸杯翻翻乐,纸杯跳跳高,自创玩法。 大三班:三个纸杯游戏,纸杯搭建、美工区创造、传声筒游戏。 中一班:游戏背景和大班是不一样的,游戏是纸杯配对,然后是阶段性反思。 中二班:大背景介绍,观察案例的背景再分析再进行材料调整,再游戏再调整再小结。 小一班:当纸杯遇到五彩棒冰棒。 主持人:五个案例都是玩的纸杯,大家觉得低结构材料在不同的年龄段哪一个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或者聊聊孩子的经验和老师的支持策略。 3.聚焦案例,结合自己的实践展开具体分析与研讨 吴彦铭:小一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原来是纸杯单独的运用,后面不断地观察支持发现材料,对于不同材料的感知,不同游戏发展不同的能力,印象比较深。 主持人:虽然是小班,但是也有很多的玩法,每个游戏指向的发展目标不一样,很多元,放在小班也不是仅仅只是垒高,后来纸杯遇到了棒冰棒,一开始的翻翻乐,拿了棒冰棒和图纸挑战变得更高了,你们班自己觉得感触是什么? 武彩霞:小怡加入了棒冰棒,他们的经验一直在增加。 主持人:刚开始玩了一种材料,接下来怎么增加新的材料,值得我们思考,从一开始老师设计的图示再到自己经验的发展,也是一种挑战,看似高结构,其实也是有挑战的。 吴彦铭:纯低结构材料孩子会没有兴趣,有挑战性的材料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 主持人:小班的孩子都是低结构,孩子未必会玩,它肯定是逐步的,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都是单纯的低结构材料,它可能是无意识的把玩,小班一定要注意层次性,怎么增加进去,不断增加材料。 凌泽音:中二班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中二班的老师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开拓了我的思维。 主持人:聚焦中二班的案例,梳理的方式和呈现的方式以及老师的思考都可以说一说。 王洁:她有一个材料的调整再观察,对孩子有一个提升。 主持人:其他案例老师的思考和调整可能没有体现出来,但是中二班可能更多的涉及到辅助材料如何投入,一开始全部投入进去之后,孩子们没有经验玩的就很混乱,所以材料的投放也需要一步一步来,先从提供不同颜色的纸杯再到记录表,再到材料和材料的组合玩法,梳理的过程把整个的分析调整再记录非常的清晰,整个玩的过程很清晰。 潘芸:如果把所有的玩法都给了中二班,会不会有新的线索出现。 张新义:小班可能会回归到本真,中大班可能有各种的玩法,其实应该慢慢增加材料,我们最初的玩法是一个一个叠起来,他们没有交叉的想法,固定思维在那里。 杨艳春:小班的叠高经验就是叠高了推倒。 张新义:这个不用干预,是一种年龄特点,有效时间在叠高那一段,没有那一刻就反而不想做。 主持人:只要不影响别人的作品,可以让他去做。 张新义:小班的老师不敢给他们太多经验,但是大班的孩子带他们搭建给的经验很多,能力差的孩子是玩不出花样的,能力好的孩子是能玩的,但是很容易失去兴趣。 主持人:怎么样让游戏经验持续推进,能力强的孩子带能力弱的孩子,但是能力强的孩子一旦没有兴趣,这个游戏是不是能继续下去,等能力弱的孩子经验提起来以后,可以带动别的孩子。 王洁:能力强的孩子不愿意和能力弱的孩子玩。 主持人:能力强的孩子喜欢领导别人,需要能力弱的孩子服从自己的分配,合作游戏来推进整个游戏,不管在哪个区,那种游戏,都可以通过合作来推进,有的时候体现了老师观察的重要性,这几个游戏,我们反观游戏水平是不是合适,大一班的游戏有老师预设的,有孩子创造性的玩法,这里需要再开放一点,比如纸杯游戏在晨锻的运用,但是中班会不会,小班他们也会,大班并没有明显高于中小班,我们的材料运用可能大班要如何更好的推进孩子。 张新义:比如按模式来建构。 主持人:大班运用垒高进行建构模式可以多元的思考,大一班的纸杯游戏用来晨锻,也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自创也可以再开发,毕竟是大班,中班也可以试一试,把玩法梳理出来再设计。如果再建构,找了辅助材料还可以建构出什么?再进行进一步深入。我们经验的深度推进,我们也说了不少方法,还有什么补充的?大班孩子的游戏水平并没有高于小班,还有什么补充呢? 张新义:要么是横向的种类,要么是纵向的推进。 主持人:其实是同步的,往这两个思路去思考,都可以去推进,唯一的区别,小班老师想的多,大班的经验是要老师退位,去观察,选取有价值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