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小班刚开学,班级自然角空空如也,在打造自然角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创设,发现孩子们对于小种子会问一些问题,因此班本课程由此展开。在班级自然角种植开始时,我们同时在班级中形成了种植圈,有的孩子在家里已经种起来了,有了初步的种植经验。
二、案例实录
㈠第一次活动(10月17日)
场景:班级自然角
时间:10:15~10:55
对象:茗宇三岁、妹妹三岁、小然三岁
过程: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种植活动,我拿出了豌豆,问孩子们是什么,铭宇大声的说:“绿豆!”,于是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们认识了各种豆子的名字,有什么特征。
由于我们幼儿园没有种植园地,所以我们先尝试在自然角的泡沫箱中进行种植,由于孩子们已经在家和爸爸妈妈种植过,所以对种植步骤很清楚,我们就分组进行种植,有经验的孩子们先用铲子在泥土里挖了一个洞,然后把豌豆放进了种植箱,孩子们种完,妹妹就说:“要给种子浇浇水!”,孩子们不停地去装水给种子浇水。
分析:⒈孩子们对于种子的经验是缺乏的,把绿色的豆子叫做绿豆,黄色的豆子叫做黄豆。
⒉在小小菜园里,孩子们获得一些种植经验,培养对自然的热爱,进而体会劳动的辛苦,感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尊重劳动、珍惜劳动。
⒊这是一个观察与发现、付出与收获的自由空间,孩子们分工、合作、交流、分享,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爱护植物的情感,增强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⒋目前孩子们很喜欢进行浇水活动,但是停留在浇水的乐趣上,不停地给种子浇水,但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水,所以在后期活动中可以围绕浇多少水开展一次讨论。
⒌后续可以引导幼儿在平时来园时、区域游戏时引导幼儿照顾自然角,进行一些浇水、除草等观察活动。
㈡第二次活动(11月17日)
场景:自然角
时间:10:15~10:55
对象:小然、清晏和云歌
过程:为了丰富班级的自然角,我们和幼儿共同商讨,请孩子们找找家里的种子,所以孩子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种子。我把种子放到了木盒子中,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进行观察认知。
今天,我在科学区中投放了幼儿从家里带来的种子,小然、清晏和云歌在科探区看小种子,清晏说:“这是绿豆,我认识。”,小然说:“我也认识,这是黄豆,我家里也有这种,奶奶还用来打豆浆。”。我说:“那黑黑的这个呢?”,孩子们摇头,“那扁扁的绿绿的呢?”,孩子们还是摇头,我请他们去问问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子奚告诉了他们这是芝麻,还有一种种子,长得和其他种子也不太一样,云歌说:“他摸起来刺刺的。”,小然说:“像小刺猬一样。”,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种子,于是他们想到去问班级里的阿婆,阿婆告诉他们这是菠菜的种子。



分析:⒈孩子们对种子有初步的经验,比较常见的几种种子他们是认识的,对于少见的种子不认识。通过在区域中投放小种子孩子们了解了更多的种子,接下来还可以请孩子们找找幼儿园里的小种子,比如吃水果时,让孩子们看看各种水果种子。
⒉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说一说,问一问,增长了对小种子的认知,经验得到了提升,其中同伴间的交流,倾听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进行关于种子的想象。
㈢第三次活动(12月16日)
场景:自然角
时间:10:15~10:55
对象:萌萌、小万、惟恩
过程:
今天在吃点心时,萌萌说:“我发现了橘子里面有小种子。”,我说:“你看看橘子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小万抢着说:“我知道是白白的。”,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惟恩也说:“我也看到了白白的小种子。小万又说:“我见过苹果的种子,是黑色的。”。然后好多孩子也开始吃橘子,找到了小种子纷纷告诉大家。


分析:⒈近期由于班级里开展了关于小种子的活动,孩子们对生活中发现的种子关注度也提高了。
⒉惟恩原来是很少讲话,比较腼腆的男孩子,但是由于他对活动的兴趣,所以在点心时发现了小种子也愿意和同伴进行分享交流,我想这也是班本活动的价值。
⒊后续可以一起阅读一些关于小种子的绘本,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
⒋孩子们对于各种种子的兴趣浓厚,可以开展种子分类的活动。
⒌引导幼儿展开想象,进行一次关于小种子想象的语言活动。
㈣第四次活动(12月18日)
场景:自然角
时间:10:15~10:55
对象:班级部分幼儿
过程:师:假如你是一颗小种子,你想变成什么?
思雅:假如我是一颗种子,我想变成西瓜。
小然:假如我是一颗种子,我想变成小芒果。
萱萱:假如我是一颗种子,我想变成苹果。
可欣:假如我是一颗种子,我想变成苹果。
晰晰:假如我是一颗种子,我想变成梨。
晗晗:假如我是一颗种子,我要变成一个桃子。
小万:假如我是一颗种子,我要变成一个桃子。
妹妹:假如我是一颗种子,我要变成一个香蕉。
分析:⒈简单的句式,让孩子们进行想象,平时比较腼腆的孩子都愿意来说一说。
⒉孩子们也通过倾听朋友说,进行模仿和想象。
⒊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征。
⒋阅读一些关于种子的绘本,了解种子的多样性。